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從如何選擇你的剪輯影像格式開始講~~(Final Cut Pro 工作流程)

經常在教課時,我都會教學生認識工作流程上的影像格式,也就是以工作流程的方式,來區分影像格式,例如,製作時,攝影機拍攝時,攝影機的記錄格式與記錄方式,輸入到剪輯系統時,剪輯所使用的格式,在剪輯完成之後要輸出的影像格式,而在輸出完成之後,要將剪輯的內容或是輸出的內容作成備份或是儲存的影像格式或是內容。

其實這些問題,在授課時,常常看到學生迷惑的眼神,有時候一不小心,學生也會睡著,因為這似乎跟影像剪輯剪接,排序內容與腳本、分鏡相符合進行內容的編排等,或是作影像內容修改、加動態字幕、旁白字幕、音效配樂配音、畫面處理調整、最終影像輸出來說,並沒有很大的關係。這是因為影像格式比較偏向於影像工程或是影像資訊管理的技術部份,跟剪輯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在過去,分工精細,影像工程與影像剪輯的部份,都是有專門的專業人員在負責與處理,所以工程歸工程,剪輯歸剪輯。

就拿電視台作業來說,在錄影帶作業的末代系統設備 — Digital Betacam ,整個系統都是圍繞在這個錄影帶設備上,不管是攝影機、錄影機或是剪輯系統,都是以 Digital Betacam 為中心,但是是以訊號的方式來傳輸,所以都是會是以 1:1 的 SD 訊號/時間來形成整個電視台製播系統的架構。(所謂 1:1 ,就是一個小時的內容,也就以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傳輸,或是即時的方式)

所以光是系統設備,整體的架構,不論是工程技術上或是成本上,都是相當的驚人。但是,這個部份跟從事剪輯的專業人員來說,只要懂得操作,而無須了解工程的部份。因為從影像基礎工程到系統的建立都是由工程人員來完成與維護。

在今日,電腦在影像剪輯上,已經可以取代早期的後期製作系統,而數位影像的進步,更可以讓許多獨立工作者,從影像製作拍攝到後期影音製作,在電腦系統上,將原本分工平台都在不同的環境,而將這所有的分工與平台環境整合在一部電腦之中。

所以對於影像,甚至是影音多媒體工程的部份,對於剪輯人員也都是要了解的專業知識。

當然說到這裡,很多剪輯人員會很納悶的說:「難道我們不能夠專心在剪輯的事務上,一定要了解影像,甚至是工程上的知識與問題嗎?」

關於這一點,我個人是不得不提醒大家,這是因為影像格式,不再像以前只是單純的一種影像硬體系統,一條鞭的方式,從頭到尾,在同一套系統架構之下。(關於這一點,不得不就 XDCAM 藍光系統的架構,提出點個人的看法。之前在建構電視台製播系統時,幾家廠商也都有將相關的設備,送過來測試,當然各家有各家的優缺點,但是就是要擺脫一套系統從頭至尾的架構,這是因為,在未來的製播系統發展上,就會像資訊系統一樣,不再是一家獨大,而且可能是百家爭鳴。在這樣的考量之下,以無帶式、數位媒體管理系統的架構是最佳的選擇。也就是說,希望是以組合式的架構,在某一個區塊,有新的系統而且效能與成本價位可以達到某種水準時,可以輕易的更換那個區塊。但是藍光系統,似乎有點像 Digital Betacam 一樣,一但使用之後,就必須整個系統都採用這套架構。當然這純屬是我個人的想法,在台灣目前也有幾家電視台,已經開始採用 XDCAM 藍光系統,至於是否如我個人的想法與問題,這就有待各家電視台使用之後的營運狀況。在此就不多贅述。)

當然有很多專業人士或是先進,提出「如何選擇一個正確的影像格式,作為剪輯格式?」來讓許多進入非線性剪輯軟體的使用者,來了解選擇哪一種格式會比較利於剪輯,但是這是會造成誤解的。為什麼呢?舉個例子,H.264 原本是播出的格式,就像是 MPEG2 一樣,早期也是 DVD Video 的播出格式(H.264 也利用在藍光光碟的播出格式上),後來經過攝影機開發廠商的研究發展,也將 H.264 變成了可以作為攝影機記錄影像拍攝格式。(AVCHD 以及 AVC-Intra 都是 H.264 的延伸影像拍攝記錄格式),所以如果說是來選擇一個正確的影像格式,這種說法可能會造成剪輯者更多的誤會,因為光是一個 H.264 就有很多種格式的形式存在,那到底哪一種才是可以拍攝記錄、進行剪輯或是輸出播出呢?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還是很疑惑,為什麼一個影像剪輯工作者,要認識這些影像格式?尤其是在非線性的數位影音剪輯系統的使用過程,更是要認清楚這些問題呢?

在 Final Cut Pro 來說,在建立一個新的計畫案,並不像 AVID 來的嚴謹,在開一個媒體檔案夾(Bin),也不像 AVID 那麼的囉唆。這是因為 Final Cut Pro 沒有煩人影像格式的設定程序,就是因為沒有這些煩人的程序,就造成很多剪輯者在開設序列時,卻不知道實際的影像格式與序列的影像格式已經不相同,而造成無法即時剪輯(RT Extreme 的即時效能)所以都要算圖才能看到畫面、在輸出時影像格式、畫面解析以及格式,與播出的平台格式不相同而造成品質不佳或是格式錯誤等問題。當然這些問題在 FCP 6.0 版本,有 Open Format (開放格式)之後,似乎獲得了解決,但是還是有許多的問題。

所以,選擇一個影像剪輯格式,其實從選擇你的攝影機就已經決定了使用哪一種影像剪輯格式?而選擇攝影機,如果在專業使用者來說,是視你的工作性質來選擇攝影機所拍攝的影像記錄格式。當然在家用業餘者來說,選擇性就會比較不確定,這是因為家用業餘者,往往都是視自己的財力來選擇設備,而不是以工作需求來作選擇,所以大多不是參考影像格式在後期剪輯上的品質與播出平台上的效果,才會有一些攝影機優劣評比的出現。當然專業者對於攝影機的優劣評比也是會作為選擇的參考,但是這並不是主要的參考重點,只是依據工作性質的條件。

簡單的說,使用哪種影像格式的攝影機,就已經決定了進入後期影像製作的規格,而播出的平台或是播放設備,就是決定剪輯完成之後的輸出影音內容格式的依據。

未完待續....

(因為籌備寫相關書籍也很久了,但是一直無法下筆,有很多的因素,也有很多想法,不過先將部份的想法與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當然這不一定是書裡完整的內容,而且以上這些內容,在我過去將近五十次以上的課程中,都對我的學生講過這方面概念與觀念,所以我也不吝於在這裡提供給大家參考。這些內容在蘋果的官方資料 Final Cut Pro 7.0 Workflow 中也都有詳細的解說,其實在 FCP 6.0 也有相關的資料,之前我都並未仔細研讀過。因為確定今年要寫這本書,所以就將 7.0 的內容,做一個比較詳盡的閱讀。結果跟我在過去課堂中,所講解的內容,相差不多。當然這也是因為過去從事過相關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關於組合式製播系統架構,在台灣電視台中,執行的最成功是大愛電視台,這也是過去在做製播系統時,多次觀摩與他們負責的主要人物多次的請益,獲得的結果。但是,類似這樣的架構,在目前台灣的電視台生態中,其實並不容易建構起來,當然牽涉的層面甚廣,並不是我個人就可以評論的。將這些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也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批評指教,甚至是指正錯誤之處,感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