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膠片拍攝的解決方案

Telecine 光轉磁
早期的Telecine設備,當然原則上就是將 Film 膠片(光學)轉換成磁帶(錄影帶),因為一方面要配合電視的播出,所以從早期的3/4"、Betacam SP到現在的Digital Betacam。因為膠片所拍攝出來的效果,在彩度以及格率上 (24格),在電視系統上來播放時,彩度與畫面順暢度不同於電視攝影機的效果,有些電視作業如MTV,廣告等等就會採用膠片來拍攝,當然一方面MTV及廣告的時間長度較短,所以拍片成本比起電影製作來說就便宜許多。

而現在的Telecine設備,不只是提供SD的Digital Betacam的輸出轉換,而是可以將膠片的影像內容轉換成數位格式,如1080、720 HDTV到 2k、4k的數位電影格式。這個稱作 DI: Digital intermediate。轉換成數位格式是可以提供給非線性數位剪輯來使用,同時可以做合成、特效、音效等等的後製工作。當然剪輯完成後,HDTV格式的就是數位高畫質電視播放,而2k、4k就是提供給數位電影來播放,也可以再轉換膠片,變成膠片電影播放(這個稍後解釋)。

也就是說用膠片攝影機拍攝之後轉換成數位影像格式。

而所謂Reverse Telecine 或稱 IVTC Inverse telecine,我稍微研究了一下,可以是說將原來29.97格率的影片,轉換成24格,也就是Telecine是將24格轉換成29.97。反過來的說法。



這是CRT的光轉磁擷取,這就是走傳統類比影像,A是光源、B是膠片、C、D是第一、二道反射菱鏡、E(R CRT)、F(G CRT)、G(B CRT)。


在這張圖示上面(這是CCD的擷取),可以看到A是光源、B是光的路徑、C是Film、D是反射菱鏡、E是Red的CCD、G是Green的CCD、F是Blue的CCD,這樣就是Teleccine的過帶方式。



在這張圖示上面(這是CCD的擷取),可以看到A是光源、B是光的路徑、C是Film、D是反射菱鏡、E是Red的CCD、G是Green的CCD、F是Blue的CCD,這樣就是Teleccine的過帶方式。



這是Cintel廠商所提供的工作流程圖,提供大家參考。可以看到左上方是影片掃描(Telecine),然後輸出格式可以為SD及HD,然後給一般的數位電視以及高畫質電視播出。而轉換出來的數位影像檔案也可以提供給剪輯系統來使用 (這裡的設備廠商用 Quantel 來代表,這套也是非線性剪輯系統,不過價位不便宜,但是輸出的影像效果以及運算效果相當的不錯。)

Tape to Film Transfer 磁轉光或是將數位影像轉成膠片
先給大家一個網址,這家廠商就是在做膠片掃描輸出的設備。這種設備也可以稱作是Film Recorder。
http://www.celco.com/Home.asp

為什麼叫做掃描輸出?在TC中,膠片過帶時事實上是可以高速通過攝影鏡頭,然後錄到磁帶上,這是有點像在翻拍底片一樣的做法。因為不管是直接記錄在磁帶上,或是轉換成數位影像檔案,因為拍攝在如CCD上面,所以可以比較快速的錄影,當然還是1:1的過帶比較保險。但是轉換到膠片上時,就不同了,因為底片需要感光,而這家廠商的設備提供的感光速度已經算快的,所以35mm 一格1秒鐘,也就是一小時的影片,需要一天的時間,當然高解析的就如同FSS兄說的要花到一格5秒鐘。




這張圖就是Celco公司所描述光學膠片掃描機的工作方式,左邊就是影像(從磁帶、電腦播放),經過光學色彩控制鏡頭轉換(這個過程好像有點像雷射的方式,射到膠片上,有點像掃描的動作),然後呈像到膠片上進行感光的過程。那因為要求所播放的畫質,所以一般都是用2k或是4k的畫素來作膠片掃描。



這張圖是Cintel的整個工作流程圖,看到圖中有許多蘋果的工作站支援,還有蘋果的網路伺服器與儲存設備。這樣大家就了解到Final Cut Pro並不是一般等級的剪接系統,而是相當專業的系統。在右下方就是膠片掃描輸出機。

這樣大家應該了解從光轉磁到磁轉光的過程了吧?!如果還不清楚,就麻煩大家花點時間到這些網站上面去看囉!

註:以上的圖示都來自原廠,僅供大家參考。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謝謝你詳盡的介紹!

Unknown 提到...

謝謝你精彩的講解,我是一位mac的愛好者,但我得老實的說,我並不是很懂得mac裡面大多數的軟體。我對final cut pro的使用已經仰慕很久,但到目前為止還沒真正使用過。以前我曾用另一套軟體剪過一支20分鐘的短片,還算有些剪接的經驗。我很喜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