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編輯格式與輸出、播出格式

可能要稍微跟大家討論一下,所謂編輯格式、輸出與播放格式。

之前在規劃電視台的數位製播系統時,發現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影像數位化之後,初期有很多非線性工作站的廠商,制定自己的編輯格式,而無法與其他廠牌的工作站相互使用。有幾個原因,一個當然是自己的編輯格式比較好,另外一個就是因為電腦主機普遍運算速度不夠快,所以導致必須自行研發或是請OEM廠商幫忙開發加速運算卡。在當初賣AVID的時候,還在蘋果平台上,雖然蘋果電腦當時的主機散熱部份做的還不錯,但是AVID還是修改了散熱的部份,隨貨贈送大型散熱風散一顆。因為當時的繪圖運算晶片非常燙,所以必須有極佳的散熱,否則會燒掉晶片。

之後賣Sonic Solutions也是一樣,一片MPEG2壓縮卡常常燒壞,那一塊卡就將近百萬以上。

AVID的檔案格式叫做.OMF,當然可以直接輸入MOV檔案來編輯,也可以輸出MOV,但是想要在其他的工作站上編輯AVID的檔,別妄想,但是後來有人出轉檔程式,才把這個問題給解決。


那時,在那家電視台之前買了兩套使用Matrox卡的非線剪輯系統,而且很貴,當然在當時來說,非線系統都是百萬起跳,我賣過的AVID Express也要九十幾近百萬,但是當時的硬碟只有9G,存非壓縮的SP檔,存不了一個小時。而AVID最高階的居然也要將近千萬。

那套使用Matrox卡的系統,一但從Digital Betacam擷取輸入後,就轉變成他自己的編輯檔案,無法提供給其他系統來作編輯。這時候,就開始討論到:當建立數位片庫時,要用什麼檔案格式來作儲存?

當時列出幾個格式
AVI
MOV
MPEG 2
DV 25
H.264

好玩吧!電視台居然對所謂數位格式,不怎麼了解。這也是沒辦法誰叫數位的世界裡有這麼多廠商在開發自己的編碼格式。

為什麼不像用錄影帶,就錄進錄出,即使數位也可以轉比,類比也可以輸出數位。但是數位影像格式,編輯就會有問題?

像AVI,是屬於包裝格式(非壓縮嗎?也不一定,要看輸入的數位訊號是什麼格式),可是又有AVI 1與AVI 2。

MOV,也是包裝格式,當然早期是蘋果自己的編碼。現在你是MPEG1,2(除了.m2t),大部分都可以播?!(還是懷疑啦,因為都是授權金的問題)

MPEG2 這就好玩了,一般做DVD Video的叫做GOP,15格為一個封包。最好笑的事情,那時候會有一些試看的檔案或是作成光碟,他們搞不清楚什麼是要作成DVD Video還是壓製成MPEG2的檔案。而可以做編輯的叫做i-Frame的格式。但是Sony就自己搞一個叫做IMX的MPEG格式,使用在藍光系統上,當然之前有一代的Betacam也可以錄製成這種格式,這個格式的傳輸率到達50MB。

DV 25,這是一般的DV格式,但是Sony專業的叫做DVCAM,Panasonic的叫做DVCPRO 25,而之後又出DVCPRO 50。後來這個使用在新聞拍攝、編輯與儲存上。

H.264,這基本上是所謂播出格式,但是Panasonic又號稱他們新的系統是使用H.264,是不是可以編輯,這個我要查一下資料。

當然,這些問題都還是小事,後來在規劃的過程中,才知道,電視頻道宣傳的製作(有點像廣告製作),因為會使用到很多特效合成,如果不使用非壓縮的檔案(直接從Digtal Betacam的SDI輸入D1的至少是8bits 4:2:2訊號),特效或是圖層做多了,影像會劣化!這也就是為什麼廣告製作或是電影製作常會使用比較高品質的母源的原因(對不起喔~在這之前,小弟一直是做錄音工程,所以在當時對於影像的事還不是那麼了,不過要討論錄音格式,我也可扯一堆)。所以這樣嚴格說起來,如果實際上要來使用HDV在標準的HDTV或是2k/4k以上的電影製作除非是劇情片,沒有太多的特效,否則看起來使用在SD的製作上還比較適當。

一般來說,電視劇的製作,特效、合成甚至是過場的效果,使用率並不高。因為導演一般都比較重視劇情的發展,所以卡接的剪接比較多。所以過去用非線性剪輯工作站的大部分也都是廣告後製比較多。(這當然跟實際營收有很大的關係)

所以一開始使用非線性工作站來作剪輯時,最好先了解數位規格的支援性,然後考慮輸出的格式。其實不論從錄影帶輸入或者輸出,根本就沒有格式的問題,所以之前在初期規劃上,輸入與輸出都是以錄影帶為轉換媒介。因為有時候電腦輸出算圖,比錄影帶輸出還慢。

在Final Cut Pro,因為並沒有使用硬體加速卡,所以在編輯上FCP強調使用者儘量選擇用同樣的格式來作編輯,不要用混合格式,因為這樣一來,算圖會算不完。

通常拍攝也都是使用同一種格式在拍,不會隨意更換格式。也就是HDV就是用HDV來編輯,1080i就是1080i一路到底。否則一邊剪一邊又要等算圖,會很浪費時間。

從事後製工作,說實在的就是在賣時間,所以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為前提,要這樣去思考。這也是為什麼無帶化的觀念會逐漸建立起來。因為過帶是很花時間的。也傷磁帶、也傷機器。

像大愛電視台就是因為納莉颱風的關係,把所有的錄影帶都泡水了,才會在蓋新台的時候,徹底實行無帶化的建置。

目前FCP支援剪輯的編輯格式(Native format)為:
Standard Definition
DV, DVCPRO, DVCAM
DVCPRO 50, IMX
Uncompressed 8- and 10-bit SD
High Definition
HDV, XDCAM HD
DVCPRO HD
Uncompressed 8- and 10-bit HD

這些都是廣播級的標準格式

Sony IMX
Native 50Mbps IMX support
8-bit, 4:2:2 professional format
Compatible with 30-, 40-, and 50Mbps media
Third-party software from Sony or Telestream
required for ingest and output
這是Sony IMX格式

Native HDV
Long GOP MPEG-2 editing
No transcoding or intermediate steps
25Mbps, 8-bit, 4:2:0
1080i 50/60, 720p 30
720p 24/25 coming in a future release
這是HDV的格式

Native XDCAM HD
Native XDCAM HD support
25Mbps, long-GOP MPEG-2
1080i 50/60, 1080 24p, and VFR
Records HD video to optical disc
Sony XDCAM transfer software
for ingest and output
這是Sony藍光系統的格式

DVCPRO HD
8-bit, 4:2:2 professional HD video
format from Panasonic
Beautiful I-Frame based codec
1080i 50/60, 720p 24
Varicam variable frame rates
100-Mbps data rate
這是Panasoic的格式

所以FCP算是相當廣泛的支援各種廣播級的格式。

像電腦系統中,播出的格式也百百種,像Widows Media就有WMV、ASF,還有Real Player、DIVX等。

族繁不備記載。

沒有留言: